第53章 陶温请求走一波隆中对(2 / 2)

于是,孙怡又将诸葛亮现在的绰号、年龄、长相等信息,耐心地给陶温讲了一遍。

陶温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盘虬先生,他不是绰号卧龙吗?”

孙怡也笑道:“是啊,我刚开始一听,还以为这个盘虬先生是个胡子拉碴的粗汉。听陈家小姝说,虬是幼龙,卧龙我不知道,估计将来诸葛君长大了,才华不可限量,才能称之为龙吧。”

陶温点了点头,又和孙怡聊了一些开心的事情。

孙怡将饭食一勺勺地喂到陶温的嘴里,等对方都吃干净了,她才恋恋不舍地回房休息。

翌日。

陶温看了看天边的初阳,站起身,准备拜会诸葛亮。

他在厢房养伤,出了院子就能看到诸葛亮的草庐主卧。

诸葛亮端坐在大堂上,穿着一袭白色的葛衣道袍,正在油灯下晨读一卷竹简。

几案上焚着熏香,那张稚嫩的圆脸若隐若现。

那飘然物外的神韵看起来如某位神仙返老还童似的。

陶温径直走到了堂内,诸葛亮竟全然不知,仍在专心地研读竹简的内容,红润的嘴唇微微颤动,似在快速地背记。

他只好侍立在一侧的屏风旁边,不忍心干扰大贤读书。

诸葛亮的阅读速度很快,不一会儿,一简书便研读完了,正要换下一简时,余光偶然发现了一旁的陶温,这才放下手中书卷,起身整理衣服。

“陶君身体可还好些?”诸葛亮笑着拱手行礼。

陶温仿佛被电击一般清醒过来,也行礼道:“哦,丹阳陶温,承蒙先生搭救,不胜感激。”

诸葛亮笑着摆了摆手,谦虚道:“在下不过阳都一农夫而已,才疏学浅,年少浅薄,怎么敢担得起陶家公子的一声先生?”

陶温固请,郑重地说道:“还请先生不要过谦,温坚持敬称,以候大贤赐教。”

对方的这种低姿态也给年少的诸葛亮整不会了。

诸葛亮向来不习惯混所谓名士们的圈子,更不是沽名钓誉之人,所以,更讨厌虚假的客套。

既然陶温执意坚持,干脆就由着对方爱怎么叫怎么叫吧。

另一边,陶温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请眼前的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帮助徐州。

哪怕现在的诸葛亮还不是卧龙。

但谁会嫌弃,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在自己的队伍之中茁壮成长呢?

他觉得最靠谱的方法,还是复刻一波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但问题是,现在诸葛亮就在眼前啊,一顾就见到了,又怎么能弄出三顾的花样儿呢?

那更要拿出双倍的诚意来,这可着实难住了陶温。

双方都不说话,气氛逐渐尴尬起来。

诸葛亮也不知道眼前的陶公子在想些什么,只好主动问道:“陶君此来,不知所谓何事?”

陶温支支吾吾道:“额,徐州有难,四方窥视,我时常担忧祖父的基业被奸贼所夺,届时百姓流离失所,骸骨遍野,我不忍见此情况出现,特来请教先生。”

“实不相瞒。”诸葛亮爽朗地大手一挥,让陶温落席而坐,自己也回到座位上端坐着,“亮闻陶使君之政,虽广布仁德,然空有贤名,实无大义。自黄巾乱起,群雄并争,天下分崩,人心不安,非有大义者而不能立足也。”

陶温兴奋起来了。

这不就是专属于咱自己的隆中对吗?

“先生一言,使温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只是不知,先生所谓的大义如何?”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