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开发湖广大计(2 / 2)

而以自身之良田改植桑木,以求获取更多银钱。”

在朱由检原先的认知当中,原本以为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民谚是在清代才流传开的。

在接到张源进献的地图综要后这才知道,这句后世广为人知的谚语竟然出现在了自己所在的时期。

不过这句民谚出现在这本书册中,更多的带有希望引起皇帝和朝廷重视的因素在里面。

因为湖广虽然丰产,但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彻底开发,还有大批的荒田被遮盖在杂草水泽之中。

若想使其变成良田,除了动用国家之力外,任何个人在这方面的努力,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后世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处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食产量仅次于东北的松嫩平原。

而以现有落后的农业技术和方式来看,全面开发江汉平原是最为现实的策略。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用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把江汉平原彻底开发出来。

单单此处的粮食产量便足可解决全大明大部分百姓的吃饭问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湖广地区水网发达,更兼临近长江,粮食收获后可以通过水上转运。

运输条件极为便利,这在交通设施十分落后的当时是极为关键的。

若是山东移民到位后再将松嫩平原这片最肥沃的土地开发起来,那困扰朱由检的粮食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

有鉴于此,朱由检决定,动用巨量人力物力投入到湖广地区,全力开发这个大粮仓。

“尚书有云,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朕以为,此番张源进献之图册,其著作者吴学俨等四人皆具经世之才。

若任其悠悠林下、终老乡野,实朝廷之失也!

故而朕决意,吴学俨等四名博学识、才堪以用,即日起入司农寺任职。

其官职由温卿会同吏部及司农寺左右少卿议定!”

吴学俨等人现在都居住在松江府一带,家境条件优渥,但功名上却没有什么进展。

几个人还都是生员身份,随着年纪渐长,也绝了仕途上有所收获的心思。

为了完成这本地图综要,四人整整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足迹踏遍大明十三个布政使司。

这期间的收获也是巨大的,这种务实的作风和态度正是大明所急需,也是朱由检最为欣赏的。

司农寺是个筐,只要是人才就往里装。

由于现在司农寺新建不久,对于各种实干型农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加上寺里的官员并未调任地方大员,没有威胁到其他正宗进士们的官职和地位,所以皇帝的这些举动并没有引发舆论上的反弹。

在大多数官员眼中,司农寺就是个干苦活累活的衙门,就算你混个六品、五品官职,但付出却是极其巨大的。

皇帝就算不断往里塞人又如何?

论起职权和享受,哪比得上一府大员来的舒坦。

他们不知道的是,朱由检早就有了计划,等到司农寺上下接连做出拿得出手的政绩后。

外放地方大员、主抓地方建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到时候若有人提出异议,朱由检会毫不客气地把他调到司农寺中……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