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经济答卷(1 / 2)

尤其是航运业,就目前来说东非政府有意继续对赞比西河下游的航道进行改造和提升,将其通航里程从现有的四百多公里,提高到六百多公里,也就是说基本实现下游河道全线通航。

这一点对于东非整体航运业发展,意义重大,因为赞比西已经算的上东非主要河流中航运条件较好的了。

而且,从长期来看,赞比西河的航运依旧有提升的潜力,就比如日后卡布拉巴萨水库如果建设后,只要配套相对应的船闸系统,那赞比西河航道就能进一步向西拓展。

不过,目前的东非政府显然对于这种工程有心无力,主要还是这种大型枢纽工程的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且不确定性高,至少恩斯特的心理预期,至少到本世纪末,技术和论证彻底成熟后,再进行建设。

在东非这个大国的支撑下,假设赞比西河的航运里程,能够突破一千公里,实际上它就有条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运河之一。

反之,刚果河的通航条件情况虽然比赞比西河好的多,但是东非政府却不愿意对其投入太多,这主要是因为刚果河流域的经济和人口和赞比西河流域相差太多。

……

伴随着1925年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除了个别国家以外,世界整体陷入了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

同时,1925年也成为了东非政府的周期性结算之年,以此来检验五五规划的执行效果,吸取发展经验和教训。

莱茵宫。

财政部长罗根斯照着发言稿念道:“相较于前面几个五年计划(规划),五五规划的效果差强人意,不过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五五规划期间,东非经济遭受了严峻的外部和内部危机考验。”

“就比如初期的世界经济萧条,欧洲流感等等,内部的经济转型和调整,都对帝国经济发展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帝国政府面对五五规划期间的各种压力,还是承受住了这些考验,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在五五规划期间,帝国的水电建设,化工产业,电器设备,汽车和飞机制造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能源,铁路,钢铁等产业发展相对平稳。船舶制造,纺织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缓。”

在五五规划之初,东非本国的的船舶制造业经历了一轮严重的腰斩,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随着一战结束,世界各国海军竞赛宣布完结。

而在战前,海军的船舶订单对于造船业的影响很大,在一战前,各国的海军都属于超额发展,陷入了恶性竞争。

毕竟,海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海军的无序扩张,都有可能引发世界各国海军的连锁反应。

就比如德国在一战前大力发展海军,那德国周边国家就不得不跟进,最后整个欧洲海军规模极度增加,而欧洲海军规模增加,世界其他区域海军也不得不跟进。

毕竟,欧洲各国虽然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把枪口调整对外,哪怕这种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其他国家也必须要保持警惕。

所以在一战前,东非,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选择加入这场游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南美各国因为政治冲突的原因,也在搞海军军事竞赛,只不过一战开始后,他们的很多订单直接被欧洲船厂赖掉了,被本国海军征用。

一战结束后,不仅原本海军竞赛停止,而且随着伦敦海军条约签订,世界的几个主要大国,不仅不能继续扩张,反而要裁撤掉大部分海军主力,这就对造船工业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所以东非的军工造船业在战后,发展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直到现在才开始有所反弹。

而民用造船业,发展同样比较坎坷,同样是因为一战的结束,世界其他国家航运业复苏,这导致东非的海外订单大幅度缩水。

在一战前,英国的造船业最为发达,等到战争一结束,英国造船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这对当时世界各国造船业又形成了一波冲击。

当然,在英国人看来,他们的损失才是最大的,毕竟在一战期间,东非和美国抢占了他们原本的大量船舶制造业市场,即便战后夺回一些份额,但依旧让英国船舶制造业损失惨重。

毕竟,英国船舶制造业相对于东非和美国,优势在于技术和经验的深厚积累,还有英国长期以来积累的口碑。

放在一战以前,世界各国只要预算充足,那必然优先选择从英国下订单购买军用或者民用船只。

但是,一战整整持续了五年时间,英国自身的船只数量都不够用,这就使得当时海外船舶市场上,东非和美国造船厂大赚了一笔。

而且,这五年的时间,足够东非和美国的造船厂,对大量新兴技术进行应用和验证,而其他国家在采购了东非和美国的军舰或者商船后,也能打破原本船舶市场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对东非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东非历史太短,算是后发国家里的后发国家,而这也意味着东非工业品出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竟对于国际客户来说,老品牌意味着质量和口碑上的保证,即便两件同质量和价格的商品,人们肯定更愿意选择老品牌,毕竟后者不容易出大问题。

东非唯一能不受影响的也只有汽车,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了,毕竟这些都是新开辟的赛道。

而关于东非纺织业,为什么发展不尽人意的原因,影响因素就比较多了,最主要的还是整个20世纪初,全世界的纺织业行业发展都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