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暴动(2 / 2)

“那么你肯定早就知道,强推棉布,会造成什么后果。

丝绸的滞销你早就有所预料,西域租地,废除金银,山东建棉纺,这些都是你计算好的。”

朱高炽沉默片刻,回答道:“山东之事只不过是个契机而已,没有山东的事我就准备把棉纺放金陵,再缓慢推广,西域确实早就有过考虑。

至于今天丝绸的问题,完全出乎意料。

当初我想的是,棉布生产得多,国内滞销,事关几十万甚至百万人的饭碗,朝廷必然要想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海。”

朱棣怒道:“你可真有心计,连你老子都骗!杭州之事是不是你煽风点火?”

朱高炽连忙请罪:“杭州事孩儿真的不知道。”

朱棣罚朱高炽闭门读书。

但是没有读几日,朱棣又把朱高炽叫过去,问他开海的事儿怎么办。

起因还是杭州丝绸的问题。

最近几天得到的消息有些多,不但杭州丝绸有问题,几乎所有丝绸产地都出现滞销,丝绸是国家即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牵扯的人并不比棉纺少。

而且,朝臣中也有人开始支持开海,有人依然反对。

朱棣拿不准主意,想问问朱高炽究竟是怎么想的。

朱高炽有什么说什么:“开海不仅仅是为了丝绸,还为了棉布、毛线。

再过几年棉布的生产量会超过所有人预料,能够生产出整个国家都用不完的布,到时候怎么办?”

朱高炽的疑问没办法得到回答,因为朱棣的脑子里,一直都是生产不够。

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东西过剩的局面,这也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最大的差异。

朱高炽又从经济层面向朱棣解释为何要开放,以及海禁政策的种种弊端。

虽然最终没能说服朱棣,但他显然放在心里,次日朱高炽被允许上朝。

关于海禁与否又开始激烈争论,开海派与禁海派泾渭分明。

朱高炽却从经济上算了一笔账,以目前崇明岛、济州岛的贸易金额为基准,计算两地合计共能带来多少人就业,带来多少税收。

又按照这个标准为大明增加两到三个出海口,能带来多少收益。

最终得到的结论终结这次讨论,这是个天文数字般的金额。

但他没说的是,开海需要庞大的海军,还需要有合适的基础建设,绝不是建立几个港口就行。

最终朱棣拍板,决定开海。

开海还需要朱高炽的筹备,因为所有人都不清楚,一个海关港口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朱高炽其实也不知道,但他知道一个合理的海关港口应该是什么样。

以他为核心,夏原吉、金幼孜、杨荣为主要成员,开始筹建海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