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道光功绩
【民生经济:道光时期,土地集中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清朝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道光时,皇庄达一千零七十八所,占有土地三万五千多顷。同时,大官僚也利用政治特权,恣意兼并土地。】
【大学士琦善霸占的土地亦有二百五十六万多亩。】
【贵族、官僚如此,庶民地主也不例外。】
【道光时,直隶沧州袁姓地主占田二千顷。】
【卒于道光二十四年的清代学者钱泳说:“顺治初,良田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长至四五两不等”】
【“至乾隆初年,田价渐长,然余五六岁时,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余两。今阅五十年,竟亦长至五十余两矣”】
【而地价的上涨也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
{某个角度上来看,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就是宋朝。}
{这哥们理论上只要没有外敌捣乱,它自己就能内部消化了。}
{大搞商品经济,实在不行就去打工、帮工、佃农、进军队,相当牛皮,反正饿不死人,能顶很久。}
{不容易像别的朝代到了最后被自己的军队,被农民起义搞倒。}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眨了眨眼,突然起身高呼道:
“朕要平定北辽!”
“收复燕云!”
刘娥轻摇团扇,面无表情。
“我觉得你还是效仿汉武帝吧。”
赵恒扭头疑惑的看着刘娥。
刘娥白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培养一个霍去病更靠谱一些!”
赵恒想了一会儿,勃然大怒!
“小娥!你看不起拥有岳飞之力后的朕吗!”
刘娥扯了扯嘴角,皮笑肉不笑的说着:
“我当然相信岳飞给的馈赠啊,陛下。”
随后嘴角一耷拉,再次面无表情道:
“但我不相信接受了岳飞馈赠后的你。”
“你真的不会跑吗”
“就怕有了岳飞的馈赠,你跑的更如鱼得水啊。”
赵恒再次大怒!
然后涨红了脸不说话。
说实话,他自己心里也没把握。
现在的他就是另一位有名本家的翻版。
都是纸上谈兵。
培养一名霍去病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到时候他上战场,朕在后面压阵。
美滋滋。
“那你说我锻炼谁呢”
刘娥淡淡道:
“狄青。”
……
{现在农村已经开始了六到八万一亩,我老家还没有这消息,加速城市化,城市那房子能住多少年,住不了了又没钱再买新房子怎么办租房子么}
{城里什么都靠买,农村田地起码还能种菜,卖了没退路了。}
{六到八万你老家哪啊}
{湖北。}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叹气道:
“陈胜吴广也种别人的地啊。”
刘庄有点坐不住了,语气里也带了几分焦急。
“那就坐看事情发展吗”
阴丽华扯了扯刘庄的袖子。
王莽之事在前,不可轻提此事。
刘秀看着天幕,无奈道:
“就如一条道上的茶摊,张三不用交税,李四王五却要交税。”
“时间一长,李四王五肯定经营不下去,会被张三兼并。”
“土地也是同理。”
“有的人土地不用承担赋税徭役,他们肯定有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去兼并土地。”
“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税赋政策,土地兼并只是必然结果。”
“不去解决这个根源,而是聚焦于表象去抑制资源正常流转,只会帮倒忙。”
“问题是……”
刘秀再次叹气道:
“朕真的只是个人,不是神。”
要真是神,度田也不会那么难。
……
【因为土地的高度集中意味着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遭受剥削。】
【当时实物地租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形式。】
【分成租一般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有的高达百分之六七十。】
【定额租同样很高。南方地区,每亩产量一般在两石左右,然而要交租一石,甚至更多。】
【除了正额租外,地主还想方设法盘剥佃户。】
【如农民在租种土地时要先缴纳“顶费”与“押租”,才能获得佃种权。】
【除此以外,地主还向佃户索取附加租,如“冬牲钱”、“轿钱”、“家人杂费”等。过节要“送节钱”、嫁女要“出村礼”等等,不一而足。】
【地主还经常采取“夺田另佃”的手段,来提高租额。】
……
{啥是夺田另佃}
{就是把地租给你,然后每年交租多少石,地租银多少两,都说清楚。}
{然后等你所佃种之田开垦成熟,我就要你酌量加租,你肯定不同意,既然不同意,那我就要起田另佃了。}
{……卧槽了……}
{我第一反应是报官,然后突然反应过来,官绅一体。}
{再也不说穿越回古代了。}
……
【残酷的剥削使佃户处境极为艰难,往往是今日交租,明日就得乞讨。】
【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也使得朝廷对农民的剥夺日益加重。】
【土地虽然集中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但他们的赋役负担却很少相应增加。】
【这种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豪绅地主串同官府、千方百计地将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所谓“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偿”,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之一。】
……
大汉武帝时期
“豪强。”
刘彻心里仅次于匈奴的第二大敌。
小刘据拽了拽刘彻衣袖,看着被他惊醒的刘彻,出声问道:
“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偿阿父,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彻伸手将小刘据抱到怀里,缓缓道:
“丧失土地的百姓多半是地去赋存。”
“豪强纳粮,一石只收五六斗,而百姓纳粮,一石多收二三斗。”
“一来一往,浮收就抵了短偿了。”
“这无形之中就使百姓的负担加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