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半点犹豫,杨沛扑倒在地,当即就朝王耀伏拜道:“侯爷所言,便是杨沛心中所想,更是全天下所有出身卑微者所想,仅凭此言沛便知侯爷无愧义公二字,从今往后,杨沛愿为主公效死!此话若有半点虚假,天打雷劈粉身碎骨也!”
“诶,孔渠这是作甚,快快请起!”
大步上前扶起杨沛,王耀道:“时过境迁,旧有汉制放到如今已然不再适用,此次设立北域都护府,我有意将其全盘推翻改用新制,其中官员任用这块自然是重中之重。毛别驾谏言设立官塾,有意者不看出身只要身世清白皆可录用传学,后再择其优秀者为官,我有意采纳此谏。”
“善!”
杨沛神情振奋,轻声道:“只是不知这官塾培养官材,教授的是什么?”
“主分文武,文有民生财政、治农治灾等,武有驻防守备、野战攻坚、辎重后勤等,除却这些大类之外还细分有若干小类,分别对应被任用后的各种职务,关键在于要做到专业对口,满口之乎者也对治理地方有何作用?当然道德素养也是考校中不可缺失的重点,但最后能否为官,还是看专职技能够不够扎实,似那等只读经书从不实践的士人,即
便是满腹经纶,也很难在新的制度下找到差事。”
“当然,凡事都有特例,如果这满腹经纶不只是空谈,而是可以落实的才干,也可以给其一个职务先试试,做的好亦可重用。”
“善!”
听闻王耀简单的概述了一番,杨沛的心中只剩下激动。
但凡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王耀打算推行的这套制度有多实用,杨沛敢说这套选官制度一经使用,就会立刻惊动天下。甚至说就影响力而言,甚至比昔日董卓进京还大。
首先有一点是必然的,这套制度一定会被全天下士人所唾弃,也会让所有门阀敌视王耀,因为此制度动摇了世家特权的根本,其中反应强烈者甚至可能因为这事联盟起兵,不过因为王耀军事强大,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小。
当然,这套制度也会让所有出身卑微却具有眼界者力挺王耀,甚至会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只为追寻心中的明主。
从短期看来这毫无疑问弊大于利,出身卑微者再多,可影响力终究有限,跟现有的门阀大族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而且阻力不只来自外界,北域都护府自身内部也有大量的门阀世家,难道他们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么?荀攸荀彧所在的荀氏乃圣贤之后还好,但田丰背后的田氏呢?审配沮授背后的……
忽然间杨沛双眼圆睁,惊讶的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王耀麾下
似乎没有像是荆州刘表下边蒯蔡那般的大豪族。
荀家是荀子的后裔,既被世人称之为圣贤,自然也就不会太抵触这明摆着利大于弊的制度,何况他们家又不经商又不从军,一切威势都源于君主的亲近,就是抵触也掀不起浪花,何况这种本就靠才智立足的豪门就跟大部分门阀不一样,即便采用新制度又如何,荀家人还通过不了?不准通过新制,荀氏还能更进一步。
如此一来就文政而言,王耀最亲近的左右手荀攸毛玠都支持此制。一个不受影响一个本就是此制的发起人,又岂会抵触此制施行?而除开毛玠荀攸,诸如田丰沮授审配等人虽然出自豪族,但都没有手掌大权,他们的看法根本无关痛痒。不服那就换下来好了,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只要军队在手,大刀阔斧又如何?
而提及军队,就更没什么问题了。仔细想想便会发现,高顺张辽赵云张扬这四员大将都与豪族毫无关联,而关羽臧霸于禁这一类战将更是出身微末。即便曹仁鲍信张飞几人出自地方豪强,却也没结党连营的心思。可以说王耀的军队异常干净,莫讲派系,连阶级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与门阀斗争根本没有半点负担。
也就是说只要王耀意志坚决,就完全能够顶住外部压力将新制实施下去。
“主公大志臣下已知,就是不知主公要我做什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