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三省六部(2 / 2)

“幼常,伯约两人乃您弟子!”

“弟子建功立业,自然是您这个师傅指导有方啊!”

费祎连忙劝道。

现在兵强马壮,有帅有将,怎么还需要诸葛亮亲自出征呢?

诸葛亮大笑。

其实他也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

现在马谡姜维魏延三人,随便一人便可以独当一面,哪里用得着他操心呢?

马谡在渭南搞出的文武科举制度,一下子解决了后续人才断层的问题。

诸葛亮下半年将此项制度上升到全国来推广。

“呵呵,文伟说得有理,这打仗的事情,还是交给他们来办更好。”

“说到这,我想和大家议一议行政机构改革一事。”

费祎蒋琬三人立马正襟危坐。

行政制度改革,关切到整个蜀汉上下,牵涉到各方势力和利益集团。

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大汉官职承袭两汉,中央设置三公三司,地方行州郡县制,而一州刺史军政都抓,这一套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

“幼常建议我,从中央到地方三权分立,各司其职,互相监督。”

“先从中央开始三省六部,地方先军政分离。”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户部。”

“另外九卿,御史台职权保持不变。”

诸葛亮简要的将这三省六部制度说了出来。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这个制度浅显易懂。

其实,中书省在曹魏曹丕时代的时候就开始有设,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而门下省在东汉时候就有设置,侍中便是其行政主官。

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给事中和散骑常侍这两个官职,经常封给那些有功之臣的弟子,或给其他有突出贡献的大臣加封用。

尚书省,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不过,现在诸葛亮所说的三省,有了重新定义,对职权进行了明确划分。

鉴于现在刘禅根本不理朝政,尚书省的行政权力更加突出。

“公琰,你既然到长安来了,那官制改革一事,你来全面统筹,拟定一个方略出来。”

诸葛亮说完之后,便让蒋琬负责此事。

蒋琬脸色一凛,没想到诸葛亮很快就决定这个事情,完全不给其他人商议的机会。

如果改革,不知道会动多少人的蛋糕。

官职就这么多个,谁上谁下,必然引起多少人的眼红。

“这么说来,第一任吏部尚书,非公琰莫属了!”费祎当即对着蒋琬拱手道喜。

蒋琬连忙摆摆手:“这个重任,丞相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倒是首先推荐文伟任这个礼部尚书!”

“那可使不得...”

而杨仪心里盘算着,自己不知能不能当一部尚书。

想来想去,估计只有刑部才是适合自己。

诸葛亮心里也有了各部尚书的人选盘算。

“兵部尚书一职,不知幼常是什么想法?”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