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人平民女子少有人有大名,除非家中有科举中的亲人,会讲究一些女儿也起大名。
而出嫁后都冠夫姓,因此三个妇女契约上填的名字都是姓加小名。
以后都是按夫姓称呼她们,她们都习惯了。
紫苁茗给了李三中介钱,又送了两只猪蹄给李三作为感谢借地的礼。
守门大爷也得了一只猪蹄,他开心地想正好可以让老婆子炖个黄豆猪蹄汤喝,将猪蹄炖得软糯糯的,好下嘴。
门卫大爷的老婆子就是李三家的粗使婆子,这一对孤寡老人一生也没个孩子,依旧恩爱到这个年纪。
那边紫苁茗告诉四个长工,草木杂货铺的具体地址。又告诉他们明天辰时(07时至09时)到岗上工,酉时中(17时至19时)下工,中午歇半个时辰。
然后这边州栀杖和李三告辞,随后和妻子出门离去。
他左手拉妻子,右手牵驴子,驴子上背着竹篓子。
然后他们又去到了那个死胡同里收回了所有招聘工具,脚步匆匆地赶去有板车卖的木匠家里。
买完并上好板车到驴子身上,又买了两个蓂篱,州栀杖和紫苁茗便一路乘着驴车一路打听。
他们改变了计划,豆腐还是自己人每天上门去取好了,据丈母娘说豆腐坊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两个在坊市区,一个在贫民区。
在城中租房子人多眼杂容易泄露,并且容易被有心人有迹可循。
不如找个偏僻的地方收进空间里的了,就是三个豆腐坊集中点,收一个点的豆腐就收进空间一次。
只是需要紫苁茗每天辛苦多跑点路了,只要说明下雨天不收货就行。
如此一番奔波,直忙到黄昏时分方才回到家,到家前找了隐秘的角落将驴车和今天收的十几板豆腐收回空间里,冥篱也随之收了进去。
回来的路上紫苁茗又算了一笔账,十二家豆腐坊平均一天最多能生产五百斤以上豆腐,就是她一天大概能收近三千斤老豆腐。
原来计划收五、六个月,但是她严重低估了古代豆腐坊的产出,看来暂时只需要收两个月就可以了。
他们本来一天不做那么多,因为卖不了那么多,所以和紫苁茗达成买卖后才打算增产三分之一。
和紫苁茗做这笔生意不用费时间去卖,不耽误他们正常做生意,又要得多,价钱不高。
豆腐零售两文一斤,讨价还价后批发卖她一文钱一斤。
黄豆收购四文一斤,一斤黄豆可以出六斤豆腐,一文一斤他们有赚头的,就是这样,她一天都得付出三两银子的代价。
紫苁茗作西子捂心状,心里默默哀嚎:啊~心痛!最近几天赚得多,要花的也不少。
幸好全城富贵人家不少,每天草莓、小樱桃、车厘子都能卖光,净赚一百四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