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1 / 2)

本来赵廷绪说好的,三兄弟一人交九百块钱,那也就是赵铁生应该也花九百块钱,

但是老大赵铁宝说她老婆没让……

老三赵铁刚说他没有……

他俩没交也就罢了。其实还剩下两千多呢,最后也不了了之。

赵大鹅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今年春天正月初几的事,最后赵廷绪只剩下四百多,还给了程锦湘。

四万块钱出去,回来了四百多……

赵大鹅都笑了:我们家就是这么有意思。

后边的多少有点题外话了,主要是说赵春妮这个钱,到底还没还。

以赵大鹅对赵春妮的了解,最后那七千块钱,应该是还了的。但是让王桂香花了,王桂香不承认。

王桂香可不是什么善茬,她不仅坑儿子,连闺女她也坑。

在王桂香眼里,就两个孩子——赵春琴和赵铁刚。

其他人,仿佛不是王桂香生的一样,都可以坑。

赵大鹅知道的,赵春妮人老实巴交的,如果王桂香花了,赵春妮就得硬背这口大黑锅,只能承认她没还。但是实际她还了,就不可能还第二次了……

所以这钱,就硬丢了。

赵春妮两口子买了拖拉机之后,也开始干活种地。开始拉砖拉沙子,没人的时候,赵春妮要在家照顾孩子,也就是那个大儿子……所以赵铁生和赵铁刚这哥俩其实没少去帮着拉沙子。

拉砖拉沙子赚钱,但是这俩干活的是帮工的。

这个逻辑特别有意思,但是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事。

老赵家这个关系错综复杂,搞得赵大鹅都很蒙圈。

就是赵铁生家里宁可不种地,也要听话的去给赵春妮女婿拉砖的时候,去装砖。

要知道,赵大鹅一向了解的,赵铁刚虽然也去。

但是赵铁刚去哪都是喝酒呀……

赵铁刚又不是在家不干活,赵铁刚是特么去哪,都不干活!!!

这会儿,赵家这哥俩也经常来赵春妮家里帮着干活,自己家活不干,也要帮着赵春妮干活。

用老头赵廷绪的说法就是:娘家不帮帮你大姐,你大姐腰杆挺不起来。

赵春妮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十五六岁了,和周春文年纪差不多,一个十三四岁。

赵春妮家里老大,也就是儿子是个残疾人,所以又后续生了两个女儿,倒也是合理合法的。

老大叫张玉燕,老二叫张玉梅。特别是老二张玉梅,学习成绩特别好,是老张家冉冉升起的一个新星。

从集市的西边,穿过几家卖零七零八卖草绳子、花篓、筛子、扫把、笤梳、镐头铁锹的那种杂货摊子,再向西边走,路过一个养鸡场。

这个养鸡场是公家的,不过早就黄了,已经没有人了,不过院子挺大的。

之后有个胡同,向北边一拐弯,就基本上到了。

街上有两户人家挨着的,东边这家是老张家老二张瑞清家里,西边这家,就是赵春妮家了。

赵大鹅不是头一次来,所以轻车熟路的。

她记忆里关于来大姑家,记忆最深的不是吃吃喝喝,而是特么的被赵春妮家里的那条黑狗,给咬了几次……

嘶……

那败家狗……真咬人。而且不是一次,是几次。

前世赵大鹅母亲得病之后,家里的一切生活,短期也基本上都靠着赵大鹅维持着。赵大鹅也曾经来过赵春妮家里,本来是想借点钱的,但是看见人家刚盖的新房子,又有患病的儿子,两个读书的女儿,便没好意思开口。

赵大鹅没好意思张嘴,但是赵春妮家的那只狗子可是好意思张嘴了。

咔嚓一下,就把赵大鹅的腿给咬了。

当时赵春妮看着狗子,之后说:这狗子不咬人,大鹅你放心走吧。

结果赵大鹅就被咬了……

之后就进屋赶紧用冷水敷了敷,弄点荞麦皮给赶了赶,赵大鹅再出来的时候,就看见那只黑色的狗子被拴上了。

赵大鹅以为这次应该没啥事了,就准备从院子去外边,结果那狗子挣脱了狗绳,开了……

又把赵大鹅给咬着了。

之后又是敷一敷冷水,没用完的荞麦皮,继续用。

等中午吃完饭,赵大鹅琢磨去一下厕所,赵大鹅还让赵春妮帮着看狗,狗还被拴着呢……

那会狗子是被绳子拴在拖拉机方向盘上,赵大鹅觉得这次万无一失。

结果狗子看见赵大鹅,那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把拖拉机的方向盘都?下来了,追着赵大鹅就要咬,赵大鹅吓的蹭蹭蹭的爬墙头上,还是被狗子给弄下来了……

赵大鹅再次被咬了。

一天被咬了三次。

赵大鹅有时候都觉得:特么的,这荞麦皮敷早了……感情三次咬完了再说,就省事了不是。

要说怕不怕狂犬病,赵大鹅指定怕呀。但是这个时候,赵大鹅都不知道有没有狂犬病的疫苗,反正后来也不是因为狂犬病死的,倒也没太多心理负担。

况且,穷可以专治百病……

被狗咬了,要打狂犬疫苗,但是被猫挠了呢?被猪咬了?被鸡啄了?被牛顶了……

在农村生活,会遇到无数这种情况。反正这个年代,一般也就敷一敷荞麦皮啥的。

甭管信不信,反正敷一敷荞麦皮,包治百病。

不信,也没钱,更没有疫苗,全靠命大了。

现实世界和书里的世界是不同的,书里的世界,主角比神仙还牛逼的不得了,现实世界里,能活着,并且好好的活下去,就已经殊为艰难了。

要到门口之前,赵大鹅左右sao(类似于东张西望找东西,但是不仅限于看),终于看着在前院的墙头边上杵着一根刺槐棍子。

赵大鹅蹭的一下爬墙头去了,直接把那根刺槐棍子,给拿了过来。

长短大约一米二三,估摸是别人家用来做镐头把的,所以还挺直溜的。

这个时代没人卖现成的镐头、铁锹的把,都是庄稼人自己找个顺溜的棍子用。

多数的情况,在喀县周边,都是用的刺槐。

刺槐学名叫什么,不知道了。反正是一种槐树,春天开花,白色的花,特别甜,能吃。

刺槐和好多文学作品里出来的槐树不一样,浑身是刺,只要雨水足,就会一片一片的长,让人烦的不行。它最大的优点是两个,一个就是刺槐的小树,特别直溜,三五米长都是直溜的,不像杨树会歪歪骑牛(方言)的。所以做一些铁锹的木头把和镐头的木头把比较适合,另外材质属于竖茬的,也就是说它很难断,特别是湿的时候,这点要比榆树强一些,所以这个年代的刺槐棍子,多数都是作为农业的庄稼人手里的铁锹把和镐头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