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之前的征虽然也很有才华,但却并不知名真正让名垂千古的,还是他在唐太宗时期的“直言犯”
正所“文死,武死战”,一个国家想要蒸蒸日上,必定会有赌上一切为之奋斗的伟大先驱!
历史上“武死战”的名人有许多,丁昌、象升、姜维等等都是不过历史上虽然也有许多言官,但真正名垂千古的却不多,征是一个,包又是一个,其他人恐怕就差点意思了“丁昌是谁?好像没听过啊!”
“包是哪朝代的人?会进入排行榜吗?”
“没有听说过,应该是后世的吧“包青天啊!那肯定是了啊!”
不过要当一名“臣”可不容易,首先你得遇到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不然下场恐怕不太好而李世民看到李承造反,他第一反应也是“不可能”,继而才开始理智思考起“为什么?”
李世民还为此废朝五日,亲自率领百官出城送别,并为征书写碑文,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啊!好可惜!!”
《太宗十思疏》大概得意思就是,征以古代帝王为鉴,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经像唐太宗那样,虽然成功开国,可是能够坚持做到底的却并不多当死的时候,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征逝,亡一镜”???.biQuPai.
到贞观十七年时去世,唐太宗追赠征司空、相州都督,号文贞不过,在征仅仅死了半年之后,李世民却又亲手推倒了征的墓碑比如大明朝最有名的臣刘伯温,虽然他辅明太祖朱元开创了大明基业,但自己最后却落得客死异乡的结果,不免让人无比的惜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没有眼力和胆识,那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吗?
“怎么感觉这句话味道不对?”
的存在,对于李世民就是一面反思自己的镜子在他12岁的时候,太宗甚至下令让其在尚书省听,“有不扶者,于东宫上启令承决断”
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在李世民即位后的两个月就被立为了太子,那时候他才仅仅仅8岁“”
不过李世民其实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下一任的皇帝是李治,而非李承,但他始终在回避这个问题,以为仅仅是兄弟间的争斗,却没想到李承竟然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