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史笔千秋班昭(1 / 2)

【上官婉儿死的时候年仅47岁。

史载婉儿葬于洪渎原,追赠昭容,谥惠文,开元年间,李隆基下诏编纂她的文集。】

【要知道,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不仅是宰相,更是著名的诗人,其诗风绮绰婉媚,号为“上官体”,是当时文士争相模仿的对象。

上官婉儿的诗风颇似其祖,因才华横溢又有政治地位的加持,所以她一度成为了当时的文坛领袖。】

【婉儿身处宫廷,经常参加宴饮,多应制之作,又经常代替李显、韦皇后及诸位公主赋诗,数首并作,满座皆惊。

上官婉儿还经常奉命评定大臣们的唱和诗作,《唐诗纪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中宗在昆明池令群臣赋诗,共得百余篇。

于是中宗命婉儿评定诸诗优劣,婉儿登上彩楼阅诗,不满意的作品就被随手从楼上抛下,“须臾纸落如飞”。

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诗作,婉儿略一犹豫后,“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评定宋之问诗为最佳。

她解释说,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显得气势已竭尽,不比宋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依然磅礴有力,于是众人叹服。

彩楼评诗,不仅彰显出婉儿引领文风的气魄,也体现出她的艺术追求。

她喜欢的“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蓬勃有力,颇具其后的盛唐气象。

《新唐书》谓之曰:“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高度肯定了婉儿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对比其她才女,上官婉儿的文学才能并不局限于笔墨之间,而是与她的政治成就紧密结合的。

婉儿曾劝中宗“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大臣名儒充选”,致力于选拔人才,发展文教。

有文曾赞美到:“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就连张说在为婉儿写的碑铭里也称赞她:“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这几乎就是唐人用来形容宰相的标准。】

【相传婉儿的母亲郑氏怀孕时梦见仙人送给婉儿一杆秤,并说“执此称量天下”,由此可见婉儿执掌机要给唐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上官婉儿从来不仅仅只是一名才女,只不过在大众的认知里,她的政治地位和成就经常被才名所掩盖。

综上所述,上官婉儿排名历史十大才女第四位,实至名归!】

比起其她才女,上官婉儿的平生事迹显然更加的引人入胜。

她从一个奴婢起步,涉足政坛,直至权极人臣,最后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上官婉儿上演了一出标准的逆袭人生,成为了难以复制的经典。

“上官婉儿少时孤苦却依旧能够苦学不辍...得贵人看重后,终得以位极人臣,亦成为文坛领袖!”

“婉儿这一生,可真是充满了传奇的味道呢。”

“为何我就不能遇到像天后这样的贵人呢?”

“得了吧你...人婉儿每日刻苦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嘛?”

“吃饭、睡觉、逛窑子......”

“我呸!粗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