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宋朝?”李世民有些嫉妒了,“唐朝就只有一个上官婉儿,朕这个时代更是一个没有”
【纵览华夏历史女性,李清照毫无疑问是古今第一才女。
她在华夏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是宋词婉约派的领军宗师,以锦词丽文傲视千古。
她作词精巧,浑然天成,情真意挚而又婉美飒爽。
这种词体风格是始自于李清照而又独属于李清照,这就是“易安体”,是李清照对词坛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文这一方面能有大成就者,多与家学渊源有关,李清照亦不是例外。
李清照的祖父、父亲皆出自北宋名臣与范仲淹齐名的韩琦门下,均为齐鲁名士。
李清照父名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时的进士,历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太学正、博士、广信军通判、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等职。
在太学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也就是苏轼的学生。著有《济北集》、《李格非集》、《礼记精义》、《史传辨志》、《历下水记》等,可惜皆已失传,存世者仅《洛阳名园记》一书。
作为北宋著名的学者,李格非主张为文“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
他还曾对司马迁、班固、韩愈等大家文章,评点优劣,坦诚真率,激扬文字,充满自信。BIqupai.
李清照深受乃父熏陶,她的《词论》显露的文风、气度见识乃至其性格,都与李格非十分相似。】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出身于家世显赫的贵族之家,是宋元丰间宰相、岐国公王珪的孙女,博雅善属文。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的诗书之家,加之她颖悟过人、博闻强记,自是耳濡目染,文华早茂,非寻常人家儿童可比。
更兼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所交多饱学之士,李清照亦然受益匪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天才少女,“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4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时,她年满十八岁。这一年,她嫁给了比她大三岁的赵明诚。
赵明诚是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期,宰相赵挺之之子。他酷爱金石文字,有《金石录》三十卷传世,亦颇好诗文,与李清照可谓是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尤其是在官场之中沉浮的文人。
仅仅只在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而后几年,李清照的父亲在党争中一直未能脱身,甚至就连李清照也纠缠其中。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一直等到朝廷毁掉《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方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事与愿违,蔡京复相后,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赵父卒,赵家无法继续留在京师,李清照与赵家一同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该死的,又是蔡京!”赵佶现在一听到蔡京就狠的牙痒痒,但无奈的是,蔡京已经被他给斩首祭旗了...
想了想,赵佶似乎颇为遗憾,“斩首好像太便宜他了,当时就该把他五马分尸才对的!要不回去把他挖出来再分一次??”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