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元年的秋天非常美丽,安民军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机遇,从外部讲,清廷并没有能够筹备出可以征伐四川的军事力量,孙可望的安汉军已经攻入了云南;从内部而言,粮食危机已经完全结束,李定国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巨头会议上,许多人都提出了继续东征或者北伐的提议。
不过,小艾认为应该首先兴办学校,培养工匠。
“我认为,攻打满清并不是当务之急。”面对这些建议小艾冷冷地说。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难道不应该趁着我们力量强大攻打满清,饮马长江?”李定国奇怪地问道。
“当然不应该,其实安民军的军事力量算不是特别强,一旦暴露实力,满清和残明容易联合起来攻击你,联清制寇一直是这些残明势力的优先项,安民军的人口过少,军队人数不足,最关键的火药、子弹,枪械和大炮数量都不足,现在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时候。”小艾给李定国分析道。
李定国反复思考,还别说,小艾分析得很有道理。
“这是我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崛起的案例后得出来的结论。”小艾明确地说道。
“你说得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李定国安静下来。
“兴办学校,统一标准,制造机构,改进装备。”小艾道。
“说具体点,废话比我还多。”李定国着急啊
“先办识字学校吧,这地方绝大多数都是文盲,能够300字就行,当然了阿拉伯数字也要认得清,这样大家的交流成本就会下降许多的,你看行不行?”小艾说。
“这个可以,青壮年必须识字。”
“还得办一个工匠学校,工匠太少,工业生产量上不去,车工,磨工、刨工、石匠、铁匠、裁缝等等都得好。”小艾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