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刚一意识到孙萍花的意图时,周老太的确慌了几分。
可冷静下来后,周老太倒有些反过味儿来了。
老二家的活了三十几年,就没自己出过村子一次,眼下就算她赶着驴车去镇上,怕也是要抓瞎。
压根找不到路啊。
宋念喜疑惑地看了过来:“桃源村离镇上也不远,更别说咱家的毛驴脚力还好,二嫂不会那么不麻利吧。”
周老太心里有数:“这不关麻不麻利的事儿。那钱府老二家的就没去过,她根本不知咋走。就算她要问路过去,夜里没人她咋问?也只能等天亮了后才能找着可问的人啊。”
宋念喜他们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这么说,他们多半能追得上二嫂!
这时周老三也松了口气:“娘说得对,而且钱府那边的巷子还不咋好找,我琢磨着,二嫂就算是问到了路,一时半会儿也不容易找着。”
如此一来,大家伙更放松了几分。
趁着离到镇上还有一会儿,他们几个不那么慌了,就顺道商量了下今天的事宜。
“要是老二家的没搅和报官的事儿,那找到她后,老三就先去报官。”周老太发话了。
宋念喜一直惦记着大郎的户籍。
“娘,那今个儿大郎那事儿还办吗。要是赶不上的话,明日去也成。”
毕竟,官府给流民办籍之事,一天两天是弄不完的。
所以特开放了五天的时间。
只是周老太一口否了:“不行,最好今儿给办好!”
老太太这么想,也是有自己的思量。
“今儿个是流民办籍事的第一日,来的流民肯定最多,到时候人一多,官府便顾不上那么些,咱才更容易浑水摸鱼啊。”周老太盘算着。
宋念喜一听立马提起了精神头:“那确实不能耽搁!”
不过一说起这个,周老太便格外埋怨孙萍花的行为。
要是因着这个耽误了大郎的正事儿,那可比碍了报官还要严重。
周老太蹙眉揉了揉心窝口。
说完了大郎,这时又想起了二郎的事儿。
自从大郎回家,为了能让他们几个小子多多亲近,周家已经给二郎请了好几日的假。
私塾的课学重,不能耽误太久。
本来周家打算,在给大郎办户籍这天,顺道也给二郎送回私塾念书的。
“今日要是有时间,也该给二郎弄回去上课了。”周老太吐了口浊气。
“念书是大事儿,二郎总不能一直在家陪着大郎,毕竟绵绵和三郎四郎他们还在家呢。”
周老三一直就惦记着这事儿。
语气认真得很:“可不是嘛娘,听二郎说,再过上两日,他们私塾就要办夏游了,到时候好几个私塾的孩子凑在一起,做诗赏词啥的,咱二郎可不能错过了。”
周老太听着觉得新鲜,终于有了点儿笑意:“还有这种趣事儿呢,快跟娘再多说说,那夏游是去啥地方办?离咱家远不?”
周老三也笑了:“二郎说是去乾府办,去的话一人得交一两半的银子。”
“钱府?”周老太一愣。
周老三怕闹乌龙,赶紧解释:“是乾府!不是二哥当差的那个,而是一个荒废的文庙,在杏花镇外边。”
“那文庙前朝就有,后来荒废了,便被改建成专供学子外游之地。”
“听说周围还有不少农舍,大多也都荒了,不过有人看管,等学子们夏游时,正好可以供他们留宿用。”
周老太松了口气。
这乾府,咋听着和钱府同音,还吓她一跳呢。
很快,杏花镇就到了。
周老三本想一起先赶去钱府,看看有啥异样没有。
可周老太却叫住了他。
“老三,你和你媳妇儿过去先看看吧,娘和老四去街市上问问,看看有没有人见过你二嫂。”
这样两头抓,不管孙萍花现下是不是在钱府,他们都能省些时间。
周老三一口应下,这就飞快朝镇南边去了。
周老太则吩咐着老四,先去东街。
周老四一时还想不通:“娘,去东街做啥?离咱们这儿还远着,咱不如先就近找个人问问,看有没有见过二嫂的。”
“娘让你去,自然有道理。”周老太催促道:“快去!”
孙萍花不识路,只跟着家人去过几次东街。
所以周老太断定她迷路时,一定会先奔着熟悉的地儿去。
而东街,不仅是周家经常采买之处。
周家的铺子也开在那儿。
孙萍花一大清早的没处去,自然只能先朝着那边先看看。
果然,周老太和周老四才刚到了街市,稍一打听。
就正好有人见过孙萍花!
“你们打听的,可是一个赶着驴车,穿着灰绿围裳,说话还带些土音的农妇?”一个粥水铺子伙计过来道。
毕竟,孙萍花的音容实在过于土气。
加上驴车被她赶得磕磕绊绊,这一大清早的人又少,所以但凡见过她的,都会有印象。
周老太眼睛一亮,忙应下:“正是了,她是我家儿媳,你可看见她人在何处?”
那小伙计朝前面一指:“她似乎没咋来过镇上吧,跟人打听完路就朝镇外去了,都走了快半个时辰了。”
周老太脑袋一嗡。
这老二家的,不是要去钱府找老二吗?
这咋还出杏花镇了……
不管,办正事儿要紧!
“老四,快,找你三哥去。”周老太虽担心孙萍花。
不过还是更庆幸她没能去成钱府。
于是这便声如洪钟坐上驴车,要去找老三先报官去。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