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再临幽州,安排侯小黑去做生意,自己则一路来到了州牧府,拜会州牧杨正烈。
三大家主得了风声,早已经齐聚在此,专门等着给陆川接风。
谈及幽州府发展的情况,陆川这才知道:自从“闯关东”的政令推行以来,举家迁入幽州府的百姓极多,为的就是享受免除赋税九年的巨大红利。
除此之外,往来的客商也变得更多了,极大地带动了幽州府和冀州府两地的经贸发展。
百姓们不断迁入,地盘就要不断地向外扩张,尤其是偏远的安东郡和辽东郡,面积扩大了十倍不止。
在辽东郡以外更北面的地方,朝廷还专门开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划,被称为:“北方郡”。
扩张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耕地面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再用水泥路将这些矿产、耕地连接起来,将这些财富盘活。
然后新的乡村、镇甸、县城全都能够建设起来,继而吸引更多的人都来此处发展。
幽州府的百姓富了起来,自然也更愿意生育,根据户部司的统计,幽州府新生儿达到了十万人,预期在五年内,原住民的人口就可以翻番。
若是再加上新迁入的人口,这个数字还能更大。
侯小黑低声说:“我去查了一下水泥厂的帐
,这里的盈利居然比扬州府的水泥厂更多。”
和其他各州府的经营理念不同,幽州府的水泥厂其实不光卖水泥,同时也卖成品房。
因为幽州府的冬天太冷,来此的百姓几乎需要住上质量上乘、配备齐全的水泥房。
或者也可以选一块相对便宜的地块,请施工队过来帮忙盖房。
当然,有些家庭条件条件差的话,也可以选择买了水泥回去,自己开一块地建房。
为了让成品房卖得上价,陆川特意将水泥路、义学堂、陆氏商行等作为配套设施,组成一个居民聚集的镇甸,各种手艺人都可以在此谋生,或者互通有无。
总而言之,只要购买了成品房,必然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
散席以后,窦盛兴奋地拉着陆川:“我们的人参田终于收获了,明天我就带你去看看!”
人参收获了,这倒是一个喜事,陆川也迫切地想要去看看。
可当他们赶到人参田以后,实地看到的效果却并没有陆川预期的那么好。
首先是人参的大小,由于生长年份太短,再加上肥力有所欠缺,这些参的个头都不太理想。
再拿一株参来煮汤以后,陆川觉得:“这味道似乎有些寡淡。”
阴双承说出了重点:“用参,重点在用其‘味’,其次才用其
‘气’。这参长到现在,连‘形’都还欠缺,‘气’就更薄弱了,至于‘味’,更是无从谈起。”
“一整株人参的药用价值还不如老参的一根须子末,若真以此入药,恐怕会耽误病情。”
窦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阴先生说的对,其实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了。这一次种了两百多株人参,我们只是挑着挖了五株,检验一下成果而已。”
“接下来,我们打算留下其中的一百株人参,留在原地继续养。剩下的人参分批次移栽,放到深山老林里进一步养殖。”
然后他兴奋地说:“只要我们的第一批人参能养好,以后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人参可以供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