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因着之前种种,也有不少人盯着他们家。
“陛下啊陛下……”
如今京城高官互相盯梢,局面混乱,没法拧成一条绳,新帝借机壮大势力。
他都佩服这位新帝的手腕。
“假借稚童之手,果然帝王家无真情。”
其他兄弟责怪他过于谨慎,可他却不得不谨慎。
小公主如何说出那些人的秘密?必然是帝王手上有支神秘队伍,可以探查百官内外宅的隐秘,又借小孩之口传出去。
不仅如此,他怀疑新帝被放逐在外时,还曾经收罗了许多能人,研究出那造纸术,那水车,没准日后还可以研究出更多的好东西。
一旦这些东西可以富国强兵,他们还拿什么拿捏这位帝王?
民心所向时,就是主强臣弱时!
只是可惜了那位小公主,成了帝王抛出来的靶子。年少的太子也是,天天给帝王背锅。
越是如此,越要谨慎。
这位副相越想越远。
待几个投靠他的官员带着颍常王两个孩子的消息找上门时,他叹息一句,“又来了,咱们这位陛下又想借公主之手做什么?”
一名官员说:“该不会陛下打算对宗室动手吧?”
其余官员面面相觑。
“不能吧?陛下就不怕那群人……”
“慎言!”
“我还以为陛下会先对僧人动手。”
几名官员地位不低,眼界也不低,自然看出大承目前的衰败之象,和急需要改善的地方。
冗官和冗僧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官员太多,宗室子弟光吃不干活还鱼肉百姓,他们多拿一份良田,百姓们就少一份良田。荫补的官员子弟能力不足还可以拿俸禄。
又因前朝推崇道家,到了大承,便改为推崇佛家,僧人便有许多优待。僧人不需要交税,寺庙越来越多,田地也越来越多。
只要解决了冗官和冗僧,至少国库能充盈一些,百姓的日子能好过一些。反过来,宗室子弟和高官以及僧人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在座的官员哪家没个不争气的子弟?哪家没个经商或有不少田地的亲戚?
取消荫补,不争气的子弟怎么办?
亲戚的生意能够做得顺畅,可以霸占不少良田,靠的是谁?
他们不敢替新帝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怕新帝解决了冗官和冗僧的问题,充盈了国库后,下一步就是对田地动手。
宗室高官世家富绅兼并的土地太多了。
他们舍不得让出手里这块肥肉。
只有让冗官和冗僧的问题挡在前头,一直阻拦帝王,才不会让帝王动别的念头。
良久之后,尾末的一个官员突然开口,“公主在京郊的小麦即将丰收,据说亩产翻倍。有了良种,陛下迟早会对土地动手。”
所有官员神色一凛。
是啊,当帝王有了良种,想推广,想充盈国库,就需要百姓们去种植。
可许多百姓被他们逼得卖了田,只能租田种植。这意味着陛下推广了良种,最终丰收的是他们而非国库,陛下能忍?
“那就解决良种。”
一名官员沉下脸,“只是要丰收了,还没丰收,发生意外也不奇怪吧?”
其他官员再次面面相觑,又看向主座一直不吭声的王元思。
“王大人……”
王元思回神。
儒雅的脸上浮现出淡笑,“各位大人,陛下能知你我家中内宅之事,那是否可知我们此刻商议之事?”
在场官员回忆起最近京城的乱子。
之前提议解决良种的官员更是汗涔涔。
“陛下是陛下,”王元思意味深长道,“先帝是先帝。”
王元思并不知自己将新帝想得过于厉害,不过他这话成功镇住这几个蠢蠢欲动的官员。
另一边,也有人去了御史大夫家。
御史大夫苏德寿乃先帝宠妃的叔父,年迈,可就是身体康健,怎么也不肯辞官回乡。
尽管舒贵妃害死了新帝的母妃,可苏家也是世家,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新帝可以在登基后赐死舒贵妃,却不能对苏家赶尽杀绝,只能惩处了舒贵妃的亲生父亲和兄长们,没法对御史大夫动手。
投靠他的官员齐聚一堂,提出了那王元思那边类似的猜测。
御史大夫不敢小瞧新帝,生怕这是陷阱,不让大家动手。
官员们只觉没趣,议论来去,又议论到杨家。
“郭大人好似被杨相笼络去了。”
他们口中的郭大人是礼部左侍郎郭飞白,也是当日在殿上高呼‘陛下莫要混淆皇家血脉’的大臣。
帝王让侍卫将人拖下去,转头就将其贬到鸿胪寺当个小丞。
原本距离礼部尚书只有一步之遥,转头成了个小官,谁心里不气?
在场官员认为郭飞白投靠杨检很正常,只是有些惋惜。
“郭家虽说不如杨王两家,却也是个世家……”
一番惋惜后,官员们照旧喝了茶,这才离开。
结果一出门,就看到带着环卫官们巡视的郁朝辞。
“……”
郁朝辞坐在骏马上和众人行礼,“今个可真巧了,沐休日大家不在家中休息,陪伴妻儿,不是来看望御史大人,就是看望几位副相。”
官员们:“……”
入夜后,郁朝辞将探查的消息呈上去,又磨磨蹭蹭不肯走。
看奏折的帝王抬头,“关心公主伤势?”
郁朝辞轻咳一声,“吱吱、表妹……公主殿下……”
“行了,过去看看也无妨。”
得了令的郁朝辞美滋滋的朝繁英殿走去。
才到殿门口,就听到嬉闹声。
他粗略判断,太子在,郡主在,晏茹珠也在,等等,那道清冷的声音好像是他妹妹彩云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